2021知到答案 浙派中医 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
第一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统一的称谓为( )
选项:
A:两浙医学
B:吴越医学
C:浙派中医
D:浙江医学
答案: 【浙派中医】
2、选择题:浙派中医的命名与浙江其他学科流派相吻合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3、选择题:浙派中医主要有八大流派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4、选择题:《利济学堂报》是我国现代出版的中医期刊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5、选择题:浙派中医的特色为( )。
选项:
A:源远流长,学派纷呈
B:守正出新,时病诊治
C:学堂论医,本草增辉
D:善文载道,厚德仁术
答案: 【源远流长,学派纷呈;
守正出新,时病诊治;
学堂论医,本草增辉;
善文载道,厚德仁术】
第二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浙江医经学派形成的时期是( )。
选项:
A:明清
B:宋元
C:隋唐
D:两汉
答案: 【宋元】
2、选择题:首创节要类编《内经》的著作是( )。
选项:
A:《读素问钞》
B:《灵素节注类编》
C:《素问集注》
D:《素问注证发微》
答案: 【《读素问钞》】
3、选择题:首次全文注释《灵枢》的医家是( )。
选项:
A:马莳
B:高世栻
C:滑寿
D:张景岳
答案: 【马莳】
4、选择题:以考据学方法研究《内经》的代表著作是( )。
选项:
A:《内经精要》
B:《素问经注节解》
C:《内经辨言》
D:《类经》
答案: 【《内经辨言》】
5、选择题:医经学派的学术主张分类包括( )
选项:
A:考订疏证研究
B:分类研究
C:专题研究
D:理论研究
答案: 【考订疏证研究;
分类研究;
专题研究】
6、选择题:滑寿首创节要类编《内经》,受其启发和影响的医家医著包括( )。
选项:
A:李中梓《内经知要》
B:俞樾《内经辨言》
C:张景岳《类经》
D:沈又彭《医经读》
答案: 【李中梓《内经知要》;
张景岳《类经》】
7、选择题:医经学派源起于东汉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引《七略》之“医经七家”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8、选择题:滑寿首创了注解《内经》篇名的方法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第三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体现朱肱伤寒学术思想的书是( )
选项:
A:伤寒附翼
B:伤寒六书
C:南阳活人书
D:伤寒类证
答案: 【南阳活人书】[$]
2、选择题:最早提出表里阴阳辨证思想的医家是()
选项:
A:陶华
B:柯韵伯
C:方有执
D:朱肱
答案: 【朱肱】
3、选择题:柯韵伯研究伤寒的著作是()
选项:
A:伤寒来苏集
B:伤寒全生集
C:伤寒贯珠集
D:伤寒六书
答案: 【伤寒来苏集】
4、选择题:浙派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有()
选项:
A:薛己
B:徐彬
C:柯韵伯
D:陶华
E:
朱肱
答案: 【徐彬;
柯韵伯;
陶华;
朱肱
】
5、选择题:以下属于柴葛解肌汤治疗的是()
选项:
A:阳明腑实证
B:太阳伤寒证
C:三阳合病
D:表寒未解,兼有里热
E:阳明热证
答案: 【三阳合病;
表寒未解,兼有里热;
阳明热证】
6、选择题:柯韵伯明确提出,仲景伤寒为百病立法。(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7、选择题:柴葛解肌汤可以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。(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第四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永嘉医派的创始人是( )
选项:
A:王暐
B:陈无择
C:卢祖常
D:王硕
答案: 【陈无择】
2、选择题:以下哪项是养胃汤的功效:( )
选项:
A:理气化痰,清胆和胃
B:调气进食,温中散寒
C:调中顺气,温脾化饮
D:健脾益胃,温中散寒解表
答案: 【健脾益胃,温中散寒解表】
3、选择题:七气汤的药物组成是( )
选项:
A:人参、炙甘草、半夏、桂心、姜、大枣
B:人参、厚朴、半夏、桂心、姜、大枣
C:人参、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紫苏、姜
D: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紫苏、姜
答案: 【人参、炙甘草、半夏、桂心、姜、大枣】
4、选择题:陈无择的三因说把致病条件和致病途径相结合,认为( )是其中心环节。
选项:
A:外伤跌扑
B:六淫邪气
C:房事毒虫
D:七情内伤
答案: 【六淫邪气;
七情内伤】
5、选择题:下列哪一项不是陈无择的《三因方》中脉象的分类( )
选项:
A:七表病脉
B:八里病脉
C:九道病脉
D:十项病脉
答案: 【七表病脉;
八里病脉;
九道病脉】
6、选择题:卢檀,字祖常,著《易简方纠谬》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7、选择题:《内经》首先提出将病因分为内因、外因、不内外因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8、选择题:养胃汤是由陈无择创制的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第五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《格致余论》补充和完善了刘河间寒凉学派的学术思想(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2、选择题:《格致余论》主要论点为()
选项:
A:人身相火易动
B:阴精易亏
C:五志为火
D:邪去人自安
答案: 【人身相火易动;
阴精易亏】
3、选择题:下列哪一个不是丹溪的学术观点?()
选项:
A:阳有余阴不足论
B:相火论
C:火热论
D:正气须保护”的治疗思想
答案: 【火热论】
4、选择题:丹溪认为醉饱则火起于()
选项:
A:脾
B:胃
C:大肠
D:小肠
答案: 【胃】
5、选择题:朱丹溪论证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最重要的是哪几点?
选项:
A:以天地日月为喻
B:阴气难成易亏的生理特点
C:情欲无涯的一般倾向
D:引经据典,用内经的旨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
答案: 【阴气难成易亏的生理特点;
情欲无涯的一般倾向】
6、选择题:丹溪认为郁证多病在上焦,与气血郁滞不通有关( 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7、选择题:“虚火可补”治则,目的在于抑制相火、保护真阴,主要针对内伤杂病中肾阴亏虚、相火偏旺之证而设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8、选择题:丹溪指出气郁、湿郁、痰郁、热郁、血郁、食郁六者既可单独为病,又可相因致病,但总以( )为关键。
选项:
A:气郁
B:湿郁
C:痰郁
D:血郁
答案: 【气郁】
9、选择题:丹溪认为痰证的病因包含( )
选项:
A:情志忧郁
B:饮食厚味
C:外感无汗
D:滥投补剂
答案: 【情志忧郁;
饮食厚味;
外感无汗;
滥投补剂】
10、选择题:丹溪对成方的态度是( )
选项:
A:手抄口诵,恪守成方
B:全盘否定,因书废方
C:辨证用药,不拘成方
D:都不是
答案: 【辨证用药,不拘成方】
第六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张景岳在其著作中集中论述真阳重要性的篇章是( )
选项:
A:太极图论
B:真阴论
C:大宝论
D:治形论
答案: 【大宝论】
2、选择题:君主命门学说是由( )提出的
选项:
A:张景岳
B:冯兆张
C:高鼓峰
D:赵献可
答案: 【赵献可】
3、选择题:君主命门学说认为命门位于( )
选项:
A:左肾
B:
肾间
C:
右肾
D:三焦
答案: 【
肾间
】
4、选择题:右归饮体现了张景岳( )的制方思想。
选项:
A:阴中求阳
B:阳中求阴
C:单纯补阳大宝论
D:单纯滋阴
答案: 【阴中求阳】
5、选择题:浙派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( )。
选项:
A:薛己
B:张景岳
C:赵献可
D:冯兆张
E:高鼓峰
答案: 【张景岳;
赵献可;
冯兆张;
高鼓峰】
6、选择题:以下哪些不是张景岳创制的方剂( )
选项:
A:大补元煎
B:理阴煎
C:六味地黄丸
D:滋阴八味丸
E:壮阳固本地黄丸
答案: 【六味地黄丸;
滋阴八味丸;
壮阳固本地黄丸】
7、选择题:张景岳制方强调纯投,反对用广络原野之术乱投杂药者。( 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8、选择题:张景岳把阴阳、表里、虚实称为“六变”,将其与寒热一起作为诊断疾病的纲领。( 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第七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侣山堂书院的创建者是( )
选项:
A:卢子颐
B:张遂辰
C:张志聪
D:高士宗
答案: 【张志聪】
2、选择题:钱塘医派气化学说的创立者是( )
选项:
A:卢子颐
B:张遂辰
C:张志聪
D:高士宗
答案: 【张志聪】
3、选择题:钱塘医派认为“能言语音声而气不接续者”应责之于( )
选项:
A:心
B:肺
C:脾
D:肾
答案: 【肾】
4、选择题:以下论述不属于钱塘医派制方用药特色的是( )
选项:
A:药性本《神农》
B:药物倡生用
C:大小依剂量
D:制方重立法
答案: 【药性本《神农》】
5、选择题:《医学真传》的作者是( )
选项:
A:
张志聪
B:张遂辰
C:仲学辂
D:高士宗
答案: 【高士宗】
6、选择题:以下属于钱塘医派代表人物的是( )
选项:
A:张志聪
B:张锡驹
C:张卿子
D:喻嘉言
E:高世栻
答案: 【张志聪;
张锡驹;
张卿子;
高世栻】
7、选择题:“钱塘三张”指的是( )
选项:
A:张志聪
B:张锡驹
C:张遂辰
D:张璐
E:张元素
答案: 【张志聪;
张锡驹;
张遂辰】
8、选择题:以下属于钱塘医派诊疗特色的是( )
选项:
A:诊症参四诊
B:辨证合气化
C:施治强法则
D:疗疾富经验
E:理论重经典
答案: 【诊症参四诊;
辨证合气化;
施治强法则;
疗疾富经验】
9、选择题:钱塘医派的中坚人物是张志聪、张锡驹、高世栻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10、选择题:钱塘医派的主要学术主张是尊经维旧、倡导气化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第八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王孟英的温病学代表著作是( )
选项:
A:温病条辨
B:温热经纬
C:温热论
D:时病论
答案: 【温热经纬】
2、选择题:倡暑不必兼湿,分析暑邪致病特点由( )提出的
选项:
A:叶天士
B:雷丰
C:薛生白
D:王孟英
答案: 【王孟英】
3、选择题:雷丰治疗时病十分强调( )
选项:
A:知时识病,分时异治
B:重顾护阴液
C:分新感、伏邪阐发温病病因病机
D:传变规律
答案: 【知时识病,分时异治】
4、选择题:浙派中医温病学派的代表医家有( )
选项:
A:薛生白
B:吴又可
C:叶天士
D:王孟英
E:雷丰
答案: 【王孟英;
雷丰】
5、选择题:王孟英的诊疗特色有哪些( )
选项:
A:治湿病,分表里
B:善辨证,精鉴别
C:宗轻清透解治温病
D:霍乱外治急救措施
E:治泄泻重类证鉴别
答案: 【宗轻清透解治温病;
霍乱外治急救措施;
治泄泻重类证鉴别】
6、选择题:调节气机升降是王孟英用药的一大特色,肃胃通肺,导气化痰,便成为王氏常用的治病方法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7、选择题:雷丰的诊疗特色之一是霍乱外治的一些急救措施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第九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以下被称为“时郎中”的是( )
选项:
A:张景岳
B:俞根初
C:何秀山
D:胡宝书
答案: 【胡宝书】
2、选择题:在“三按”中轻手循抚胸上而脐下,以辨( )
选项:
A:有无压痛
B:有无邪气
C:寒热
D:虚实
答案: 【寒热】
3、选择题:苏羌达表汤的适用于是( )
选项:
A:风寒夹湿感冒
B:风热夹惊感冒
C:阴虚感冒
D:气虚感冒
答案: 【风寒夹湿感冒】
4、选择题:俞根初《通俗伤寒论》最突出的学术主张是( )
选项:
A:汇集体智慧,载临证经验
B:俗论伤寒病,六经融三焦
C:六经辨时病,寒温成一统
D:疾病重调护,饮食讲宜忌
答案: 【汇集体智慧,载临证经验;
俗论伤寒病,六经融三焦;
疾病重调护,饮食讲宜忌】
5、选择题:柴芩双解汤与大柴胡汤共有的药物( )
选项:
A:大黄
B:柴胡
C:黄芩
D:
白芍
答案: 【柴胡;
黄芩】
6、选择题:胀舌主湿热上壅。( 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7、选择题:何氏主张寒温分论,以六经辨时病。( )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第十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( )提出了”若针而不灸,灸而不针,非良医也;针灸而不药,药而不针灸,亦非良医也”
选项:
A:程铭
B:王执中
C:李东垣
D:杨继洲
答案: 【王执中】
2、选择题:“宁失其穴,勿失其经···宁失其时,勿失其气”的名言就来自( )
选项:
A: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
B:《十四经发挥》
C:《针灸大成》
D:《类经图翼》
答案: 【《针灸大成》】
3、选择题:现存《灵枢》最早全注本是( )
选项:
A:《黄帝内经太素》
B:《读素问钞》
C:《内经集注》
D:《灵枢注证发微》
答案: 【《灵枢注证发微》】
4、选择题: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的学术特点( )。
选项:
A:重视实践,搜采民间经验
B:重视灸术
C:把压痛点应用于诊断和治疗
D:创用了阿是穴
E:创立了子午流注学说
答案: 【重视实践,搜采民间经验;
重视灸术;
把压痛点应用于诊断和治疗】
5、选择题:《十四经发挥》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( )。
选项:
A:阴、阳跷脉
B:任脉
C:督脉
D:阴、阳维脉
E:冲脉
答案: 【任脉;
督脉】
6、选择题:王执中提出了“针灸药三者,相须为用,择善而从”的观点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
7、选择题:《针灸资生经》中记载的施灸顺序当是“先阴后阳、先上后下”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第十一章 章节测试
1、选择题:浙派本草的历史最早可至( )年前。
选项:
A:8000
B:7000
C:6000
D:4500
答案: 【8000】
2、选择题:首创 “宣、通、补、泄、轻、重、滑、涩、燥、湿” 十剂理论的是( )
选项:
A:赵学敏
B:沈括
C:陈藏器
D:范蠡
答案: 【陈藏器】
3、选择题:本草学派制方用药特色是( )
选项:
A:注重创新
B:经世致用
C:尊经重典
D:注重归经
答案: 【注重归经】
4、选择题:本草学派药物产制特色是( )
选项:
A:喜采制芳香、鲜、生药物
B:首创十剂理论
C:喜用制露及药汁治病
D:最早提取激素
答案: 【喜采制芳香、鲜、生药物;
喜用制露及药汁治病;
最早提取激素】
5、选择题:本草学派学术主张是( )
选项:
A:注重配伍
B:尊经重典
C:经世致用
D:注重创新
答案: 【尊经重典;
经世致用;
注重创新】
6、选择题:我们浙江省一共有109名本草学者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错】
7、选择题:钱塘人卢复系经十四年的研究,最后辑成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选项:
A:对
B:错
答案: 【对】[/$]
《2021知到答案 浙派中医 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》由本站整理发布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qinzicha.com/zhihuishu/402630.html